贵州榕江洪灾尚未结束,令人愤慨的事情就上演了,这是否属于乘人之危?
看到这新闻真的让人火大。贵州榕江刚刚遭遇连续两次洪水侵袭,街道都还泡在泥浆里,大量车辆被水淹没,成为"泡水车"。这个时候,外地的二手车商却嗅到了商机,大老远跑到榕江去收购这些泡水车。说实话,这种行为看起来真的很让人不舒服。
外地车商集体涌入榕江
据媒体报道,一位来自湖南的二手车商表示,他已经在榕江停留了近十天,期间收购了十几辆泡水车,并通过自己的渠道迅速转卖。而且价格差距让人咋舌,最便宜的车辆以3000元的价格售出,而最贵的则达到了10万元。
胡先生在榕江县城东滨江大道经营一家车行已有7年多。6月24日清晨,他看到店门前的都柳江水位暴涨,犹豫是否将车移走时,江水已经漫到了街道,20辆新车全部被淹至没顶。想想看,这些车主刚刚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损失,心情本来就很糟糕,这个时候还要面对这些外地车商的低价收购。
当地车商的态度截然不同
让人欣慰的是,当地的车商反倒比外地人更有良心。和胡先生一样,于先生也不太愿意将泡水车卖给个人,"泡水车不好处理,不是内行人士,不建议购买。"这些本地车商虽然自己也损失惨重,但还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有顾客向他咨询购买泡水车,但他没有答应,并建议私人不要购买,因为非专业人士难以处理泡水车。这种态度和那些外地车商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人家本地车商自己损失了一百多万,还要为消费者的安全着想,而外地车商却在这种时候想着赚钱。
泡水车的流向令人担忧
最让人担心的是这些泡水车的最终去向。他手上的车主要是卖给修理厂、精修公司等,对方有一套专业的流程处理泡水车。听起来好像很专业,但实际上呢?至于这些泡水车经修理后,会不会被伪装成普通的二手车销售,他表示自己不了解。
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这些车商明明知道泡水车的危害,也知道修复后的车辆可能流入市场,但他们选择了视而不见。只要能赚钱,管它后续会不会有消费者上当受骗。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
早在2021年,郑州特大暴雨后,就有大量二手车商涌入当地,批量收购"泡水车",并将其转手卖出。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。每次有自然灾害,就会有这样的车商出现,他们就像秃鹫一样,专门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找商机。
而在2025年6月,广东怀集县也发生了类似事件。洪水过后,大量泡水车被收购,但部分车辆的三大件(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)已经损坏,无法修复。这些车商根本不在乎车辆的实际状况,反正能收就收,能卖就卖。
车商的辩解苍白无力
面对质疑,这些车商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是在趁火打劫。关于"趁火打劫"的质疑,于先生回应称,他并不是完全冲着赚钱来榕江的,这个赚不了多少钱,"我也是想帮忙,帮助车主解决困难。"
说什么帮助车主解决困难,这话说得真好听。如果真的是为了帮助,为什么不能给个合理的价格呢?为什么不能保证这些车辆不会流入市场伤害其他消费者呢?说到底,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。
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
有二手车博主紧急发帖警示,未来半年内,购车时一定要查维保记录,避免踩"水泡车"的坑。这个提醒非常重要,因为现在正是泡水车大量流入市场的时候。
他表示自己不了解,只是提醒顾客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买二手车,并且请专业人士检查。虽然车商不愿意承认,但他们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。买二手车一定要找正规渠道,一定要请专业人士检查,合同上也要写清楚相关条款。
道德与利益的较量
说到底,这件事反映的是道德与利益之间的较量。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,有些人选择伸出援手,有些人却选择趁机牟利。虽然法律可能没有明确禁止这种行为,但从道德角度来看,这种做法确实令人不齿。
榕江的"泡水车"收购事件,不仅是一场商业行为,更是一场关于诚信、责任和市场规范的讨论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法律的约束,更需要的是良心的约束。
榕江的洪水终究会退去,但这次事件留下的思考却值得我们深思。在灾难面前,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
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